春秋
战国
秦朝
西汉
东汉
唐朝
北宋
南宋
元朝
明朝
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770 - 公元前221年)
春秋时期(约公元前770 - 公元前476年):
出现了九九乘法口诀,推动了数学运算的发展;天文学上,开始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前5世纪:
《考工记》成书,它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,详细阐述了车舆、宫室、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规范。
<查看全部>
战国时期(公元前475 - 公元前221年):
墨翟及其弟子著《墨经》,涵盖力学、光学、几何学等多方面科学知识,如阐述杠杆原理、小孔成像原理等。
公元前4世纪:
甘德、石申各自观测并记录大量恒星,后人将他们的成果合编为《甘石星经》,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。
<查看全部>
约公元前3世纪:
扁鹊提出“望、闻、问、切”四诊法,奠定中医诊断学基础。
<查看全部>
战国晚期:
《黄帝内经》开始编撰,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,论述了医学理论、养生保健、人体生理病理、疾病诊断治疗等内容。
<查看全部>
秦朝(公元前221 - 公元前207年)
公元前221年:
秦始皇统一度量衡,统一了长度、容积、重量单位,促进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科学技术发展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前214年:
灵渠开凿完成,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,体现了当时水利工程技术的高超水平。
<查看全部>
秦始皇时期(公元前247 - 公元前210年):
修建长城,在建筑过程中运用了大量力学、数学知识,如建筑材料的计算和结构设计等。
秦朝时期:
《日书》流行,包含有天文、历法、农事等多方面知识,反映当时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前212年:
阿房宫开始修建,其规模宏大,在建筑设计和施工工艺上有很高的科学价值。
<查看全部>
西汉(公元前202 - 公元8年)
公元前140 -
公元前87年(汉武帝时期):
落下闳等人编制《太初历》,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历法,使历法更加符合农业生产需要;同时,在天文仪器方面,改进浑天仪,提升了天文观测精度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前1世纪:
《氾胜之书》的诞生,总结关中地区农业经验,写成此书。书中记载了“区田法”“溲种法”等先进农业技术。
<查看全部>
西汉中期:
炒钢法的发明:这一技术提高了钢铁质量和产量,推动了铁器的普及应用。
<查看全部>
东汉(公元25 - 220年)
公元89 -
105年(汉和帝时期):
张衡发明地动仪,能准确测定地震方位,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;他还制作了水运浑象,用水力驱动来演示天体运行。
<查看全部>
元兴元年(105年):
蔡伦(桂阳郡人)任尚方令时,总结民间造纸经验,以树皮、麻头、破布、旧渔网为原料,经浸泡、蒸煮、舂捣、抄纸、晾晒等工序,制成质地轻薄、成本低廉的“蔡侯纸”。
<查看全部>
建安十年(205年
汉献帝时期):
张仲景(南阳郡人)有感于汉末疫病流行,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”,著成《伤寒杂病论》,奠定中医临床学基础,被尊为“医圣”。
<查看全部>
唐朝(公元618 - 907年)
公元629 - 645年(唐太宗时期):
李淳风注释《算经十书》,整理和传承了古代数学经典,推动了数学教育和研究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659年(唐高宗时期):
苏敬等人编成《唐本草》,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,规范了药物的种类和标准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713 -
741年(唐玄宗开元年间):
僧一行主持编制《大衍历》,结构严谨、条理分明,准确反映太阳运行规律;他还通过天文观测,测量出子午线的长度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759年(唐肃宗时期):
王冰补注《黄帝内经素问》,保存和整理了这部重要的中医典籍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853年(唐宣宗时期):
段成式著《酉阳杂俎》,内容丰富,包含有自然科学、生物、医药等多方面知识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904年(唐哀帝时期):
虽然唐朝走向灭亡,但民间的手工业技术如陶瓷烧制工艺仍在传承和发展。
北宋(公元960 - 1127年)
公元976 - 997年(宋太宗时期):
官方组织编修《太平御览》,其中包含大量自然科学知识,如天文、地理、医学等内容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1041 - 1048年(宋仁宗时期):
毕昇总结雕版印刷弊端,发明泥活字印刷术。其法以胶泥刻字,火烧硬化成单字,按韵排列存放,印刷时依文拣字排版,涂墨压印。
<查看全部>
元祐三年(1088年 宋神宗时期):
《梦溪笔谈》的成书,这部综合性科学笔记涵盖天文、历法、数学、物理、地质、生物等领域。
<查看全部>
南宋(公元1127 - 1279年)
公元1131 - 1162年(宋高宗时期):
陈旉著《农书》,是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,对南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系统总结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1224 - 1264年(宋理宗时期):
秦九韶著《数书九章》,提出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等重要数学方法,在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等方面领先世界。
<查看全部>
淳祐七年(1247年 宋理宗时期):
《洗冤集录》与法医学诞生。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法医学专著,共53条。被元、明、清刑官奉为圭臬,流传至朝鲜、日本,奠定中国古代法医学世界领先地位。
<查看全部>
绍熙年间1190 - 1194年(宋光宗时期):
《梦溪笔谈》在南宋得到广泛传抄与研究,朱熹、洪迈等学者引用其内容。朱熹根据《笔谈》中“沧海桑田”观点,结合浙江化石成因,提出“天地始初,混沌未分时,只是水”的地质演化思想。
<查看全部>
元朝(公元1271 - 1368年)
公元1279 - 1294年(元世祖忽必烈时期):
郭守敬等人编制《授时历》,精确推算回归年长度,与现代公历相近;同时,他还创制简仪等天文仪器,提高了天文观测精度。
<查看全部>
大德七年(1303年 元成宗铁穆耳):
朱世杰《四元玉鉴》与秦九韶《数书九章》并称“宋元数学双绝”,被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誉为“中国数学的光荣”。
<查看全部>
皇庆二年(1313年 元仁宗时期):
王祯《农书》被明、清农书广泛引用,木活字技术传入朝鲜(称“陶山木活字”),推动东亚印刷术发展。
<查看全部>
明朝(公元1368 - 1644年)
公元1370 - 1380年(明太祖朱元璋时期):
设立钦天监,加强天文观测和历法编制,继承和发展传统天文学。
公元1405 -
1433年(明成祖朱棣时期):
郑和下西洋,在航海技术上有很大突破,包括航海仪器的改进和航海图的绘制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1572 - 1620年(明神宗朱翊钧时期):
李时珍完成《本草纲目》,记载大量药物及药用知识,是药学集大成之作;宋应星著《天工开物》,全面记录农业、手工业生产技术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1607 - 1610年(明神宗时期):
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《几何原本》前六卷,将西方数学知识引入中国。
<查看全部>
公元1628 -
1644年(明毅宗朱由检时期):
徐霞客著《徐霞客游记》,对地理、地质、水文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和记录。
<查看全部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