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穹史鉴 - 今承其光

夏朝

  • 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,将一年划分为365天。
  • 《夏书》中的“辰不集于房”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。
  • 干支纪年纪日法在夏朝已存在。
  • “夏为清台”,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名称之一。

春秋时期

  • “秋七月,有星孛入于北斗”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。
  • 四分历中基本确立了一年为365.25日的数值。
  • 已经有了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等重要节气的概念。
  • 《甘石星经》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。

西汉时期

  • 《太初历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。
  • 《天文气象杂占》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关于彗星描述的文献资料
  • 通过浑仪等仪器和长期观测,用事实论证了浑天说理论。
  • 西汉建立了官方的天文台用以进行天文观测。

东汉时期

  • 郑萌认为“天了无质,仰而瞻之,高远无极”。
  • 张衡系统阐述了浑天说。
  • 张衡依据浑天说理论制造了水运浑天仪。
  • 张衡于132年首创世界第一架地震仪——地动仪。

北宋时期

  • 北宋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恒星观测,绘制了《苏颂星图》。
  • 沈括对浑仪的结构进行了改革,提高了观测的准确性。
  • 沈括还提出了“十二气历”,以十二节气为一年。
  • 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对天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。

元朝时期

  • 仰仪解决了观测太阳的难题。
  • 《授时历》365.2425日为一岁。
  • 郭守敬绘制了一幅包含1464颗恒星的星图。
  • 首次引入“岁实消长”概念,使时间划分更均匀准确。